中元节又称“鬼节”、“七月半”、“阴节”等,在儿时得印象中这个节日充满了神秘感,不清楚到底意味着什么,只记得这天要给故去的亲人烧纸钱,要纪念故去的亲人们,还有就是可以吃到斋粑,一种邕糯米做成得小粑粑,味道好极了,现在想起来还有些流口水呢……
我老家是湖南邵阳的,邵阳是一座老城了,出了不少历史文化名人,大家耳熟能详的魏源、蒋廷黻、吕振羽、贺绿汀、蔡锷等等。记忆中点中元节总是和美食联系在一起,也伴随着一点神秘感,好像这天真的可以见到故去的认似的,妈妈经常和我们说,中元节前后天门大开,在阴间的人得以回家探亲啥的,所以中元节前就有“迎亲”,把自己家故去的亲人请回家来吃饭,好好招待几天,到了7月15这天,她们又得回另外一个家似的。没记错的话,湖南邵阳中元节这天是在农历得七月十四,这天的主要活动是祭祀,祭祀活动一般放在下午5点左右,祭祀要准备好好的吃食,做好斋饭斋菜用来招待自己故去的亲人们,一般会有一整条鱼,猪肉一整块煮熟的,鸡一只煮熟的。水果几种,苹果(青苹果)、葡萄、橘子等,香茶三杯,有条件得还会准备好斋粑,纸钱若干,线香三根,米酒三杯、鞭炮一挂等。祭祀场地主要在堂屋(宗祠)里,烧纸钱是在堂屋外面,烧纸钱有讲究,烧给哪个亲人的要分清楚,一个亲人一堆纸钱灰,防止挣抢吧。祭祀活动分为迎祖、祭祖、送祖三部分。一迎祖或接祖。多在中元节之前数日接祖,在中堂设香案,备好香茶、酒,点燃香,以及长明灯在堂屋(宗祠),二是祭祀。祭祀时准备好得吃食,新米、鸡、鱼、四方的连皮猪肉煮熟。三是送祖。七月十四或者十五,准备好鸡、鱼、熟肉,香烛,纸钱(纸包袱,里面装有纸钱锡金银定),下午大约在5点左右开始送祖仪式,送完后还会燃放鞭炮。湖南邵阳中元节的祭祀活动大致是这样,各地可能有细微得差别。
据说,北方地区中元节的祭祀活动集中在七月十五这一天,一般是上午家祭,下午祭扫坟墓,携带香烛、吃食、纸钱灯到祖先坟前祭扫。广西地区对中元节的重视程度非常高,过中元节持续时间长,祭祀活动很多也很隆重,喜欢杀鸭、吃鸭,在广西,中元节这天对鸭子来说是最恐怖的一天,有很多鸭子被杀用来祭祀。据说,广西荔浦是在七月初六开始接祖(是按照祖先去世时间的远近依次迎接),广西贵港是在初十接祖,接祖后每日供食三餐,直到十四日止。广西宜北事初七接祖,十五送祖。初七为七夕节,这天迎接先祖,每家宰鸭,焚香点烛,供奉祖先牌位,直到十三日止。女人卖鸭携带回外家,敬祖祈福,外家则送以禾把、粽粑、红蛋。十三日晚,再寝门边供祭,以为安花佑子,焚香、烧纸毕后吃了。七月十四日,各家各户宰鸭子敬神,开怀畅饮,休息一天,诸事不理。十五在送神,饮罢完毕。难怪七月十四十五这两天,在南宁街上有一些商户选择闭门休息,在家祭祀。足以看出对中元节得重视,钱可以少挣点,但是习俗不能废。
放孔明灯
其实中元节还是佛教的盂兰盆节,佛教信徒,会在这天举行盂兰盆会,也兴盂兰盆斋。“七月十五日,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。”(《荆楚岁时记》)当时已是佛道共同举办盂兰盆会。后来,除设斋供僧人外,还增加了举行诵经法会,举办水陆道场、拜忏、放焰口、放河灯灯活动,都是为了超度亡魂。唐朝时,儒坲刀三教并行,中元节的祭祀活动再寺院、道观、民间日益兴盛。至宋代,七月十五演变为民间祭祖活东日,沿袭至今。
中元节这天放河灯
现代化的今天,传统节日也日渐式微,中元节祭祀先祖,寄托哀思和祝福,形势也越发多样,所谓的鬼节,也只是一个想象的存在,在祭奠仪式中感受亲情的宝贵,也呼唤人们更加注重生活,照顾好活着的人,以更好的姿态去生活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