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有生命里的浮华,皆在离去的刹那烟消云散,死亡似乎是我们对于生命的最终归属,却又似乎又是个开始,本书女作家李莎所写的《孟婆传奇》系列中孟婆,是道教中的传说人物,也是道家精神的集大成者。她擅长传统文化在心理学方向和环境学的应用,并致力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。
在小说《孟婆2》中,作者凝思在我们忙碌的日子里,在夜里抬眼看天空的繁星,是否放下自己的执着,感受天道万物自然地运行呢?
于是以孟婆这样一个角色,道出了一段似爱情却又不仅仅是爱情,是人性却又不仅仅是人性,而更是在众多百态众生中的爱恨情愁、苦乐自知的生与死,情与爱的总和,最终我们和自己和解。生死死之根,死是生之苗,众生死有异,为众生。
缘起,剧情之陈述,世情之理解。说起孟婆,我们会想起古代神话故事中,常驻奈何桥边,为所有前往投胎的灵体提供孟婆汤,以消除鬼魂的记忆。在故事里的孟婆,极美,待人却十分冷清,客气却又梳理,叫人完全挑不出错,举止优雅,礼数到位,浑身透露着贵族的气息,花容月貌,倾国倾城。
一番描述将孟婆的种种外貌特质勾勒的出来,而我们看见这些,则会好奇,这极美背后的冷清,究竟是源于什么,这隶属到位,贵族的气息,是在怎样一个环境下教养出这样一副姿态?
这些隐隐的问号,就将人物从开场之后,给我们读者留下一个愈发想要探知的信号,这信号,在温婉优美的词句中,悠悠然传达开来,就像一幅徐徐盛开的花朵,又像是迎面袭来的花香,似香气扑鼻,却又不那么真切,但凝视一看,却已然看见故事已露出完整的剧情。
剧情源于孟婆桑黛陪同一位钱婆婆鬼魂去完成生前未完成的心愿,而在这个过程中,她邂逅了生前伤她至深的生前爱人成染,而他为了等待桑黛的转世,也迟迟不愿从世间离去。
经过百般转折,才发现,陪同钱婆婆去寻找的那个女儿桃汐,恰恰是她生前和成染生的女孩的婴灵,经三林道长的师傅用自己血为其灌上精血,再放于重生桃花里为其塑造出肉串,从此化出了人身。
之后交给山下一农户抚养成人,而原先的钱婆婆也就是桃汐后来的养母,这一条线,将孟婆桑黛、成染和钱婆婆牵扯上了联系,最终桑黛、成染都选择再次投胎进入下一个来世,且各自长安。
故事里的线索清晰而明了,然而其中渗透的对于天道的理解,对于人世间的普适的道德观念,深深的人世淳朴的理念,却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。
然而其中有怎样的折射呢?
人性之执念,万般皆为和解之终章故事清晰的剧情,却呈现出一个极美又极富美韵的意境,在我们生活中,我们对于万物的执念因为在生活之中而不得不黯然神伤,看似放下,却并未放下。
正如剧情中的孟婆,冷清的外表之下,是一颗曾被伤过的心,只有在真正和解之后,才真正放下,打开心扉回归到最初的源头。
如果说这里的孟婆,是一个为他人送上孟婆汤而去轮回的人,更像是一个在人世间执着与放下的一个中介,这个中介,隔离着人的执念,放下的那一刻,就是消除万千过往,而重新合一回归到另一个开始。
人生何尝不是在一次又一次地进行这种放下,再面对我执,再放下的过程。通过这种有形的呈现,让我们看见我们如何对待亲密关系的和解,和父母的和解。
在故事中,桑黛通过在一系列为钱婆婆了了心愿的途中,与桃汐,以及成染,之间的面对互动,一步步地看见她生前对她母亲的之间的执念,对成染的执念,那些冷清都不过是未曾真正释怀的自我保护,也因此冥帝才会特意交代她和钱婆婆去人世间了心愿时,说了一番郑重的叮嘱,亦是一种对其隐晦的提点。
和解,才是救赎的必经之路,这就像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生命中所遇见的,那些让我们痛彻心扉的人事物,如何一步步地走出心灵的限制,鼓励里的转世,投胎,何尝不是寓意着我们内心心灵的一次重生。而如何去走过才是我们真正需要从内心底去真正做到的。
直面问题是第一步,正如桑黛八百年的孟婆生涯也未真正释怀,而真正在面对成染之后,才真正地看见那些苦痛背后的我执,也才真正地从心底里去感恩那些年的真诚的喜怒哀乐,所有的真诚都是真实的,所有的痛苦也是真实的,然而我们都需要去看见那些爱的真实,而放过那些令我们痛苦的过往。
学会原谅与感恩,感恩是面对所有的纷争最终的途径,感恩那些美好,感恩那些付出,最终放下,走出我们自己美好的人生。
这或许是在那些美好词句背后所深深的祝愿,正如书里描述:
愿我们都善良而真诚的在人世间活着。
标签: